激活新消費,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4-01-25 14:21
數字文化行業指以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以網絡、媒體、虛擬現實等新媒體平臺為載體,將傳統文化和當代技術相結合,生產數字化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和文化管理的新興產業。目前,我國已將文化產業的數字化納入國家戰略部署。
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脈絡及存在問題
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網民對數字文化產品的消費熱情逐漸高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業態行業快速發展,已成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022年,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0106億元,較上年增長6.7%。文化新業態行業營業收入占全部文化產業營業收入的30.3%,且新業態的發展有助于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結構優化,文化服務業營業收入占全部文化產業營業收入的51.0%,占比超過一半。可見,數字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部分,已然成為能夠帶來新供給、新消費和促進產業轉型的重要動能,發展前景較好。但要實現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文化資源碎片化。目前,我國數字化文化資源分布并不均勻,且數字資源之間缺少統一的數字化信息數據庫加以整合,導致已完成數字化的文化資源之間不能進行數據交換和聯通,造成數字資源過于分散,并普遍存在交互性弱、共享困難等問題,限制了文化資源數據共享和文化產業鏈的協調合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資源的優化利用,以及文化產業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
二是文化內涵挖掘不足。內容生產是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根基。在文化產業數字化過程中,文化的內容生產容易在無形之中向產業化、規模化靠攏,導致文化產品與服務標準化、同質化與商品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從而難以帶給客戶本有的情緒價值與文化體驗,進而失去文化產業本有的競爭優勢。在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許多開發商及運營商對文化內涵的挖掘不足,缺乏深入研究和精心打磨,文化意義均浮于表面,導致市場上內容同質化現象突出,庸俗化、低品質的產品不斷上市,極大影響了優秀文化的傳承效果。這與當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趨勢不相適應,也使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缺乏了最深層次的動力。
三是文化與技術融合的深度不夠。隨著數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數字技術與文化融合發展成為趨勢,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不斷融合催生了諸如數字文旅、數字藝術等新的文化形式,可以說數字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但數字技術只是手段,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將數字技術與文化內容相結合,作用出更大的合力。在數字文化產業尋求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文化創新和技術創新單獨對產業的推動力逐漸弱化,只有將文化創新和技術創新有效結合,科技手段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全新的機遇,傳統文化為新科技的落地提供豐富的場景,才能有效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發展。
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機遇
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為電信運營商提供了新技術的運用場景以及為用戶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機會。數字文化產業的商業模式是現代數字化科技的產物,這些新興的商業模式釋放了文化產業內的生產活力,與傳統的文化產業商業模式相比,數字文化產業的商業模式致力于將各個利潤單元串成鏈式流,促進文化產業形成內容豐富、密集且快捷的網狀體系,使得文化內容的創意價值最大化。而想要更好地為數字文化產業注力,電信運營商必須關注數字文化產業中現有的幾大重點機遇:IP挖掘、沉浸式體驗以及場景重現。
IP挖掘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簡稱,意為知識產權,指的是人類精神勞動帶來的創新成果和經營活動依法享有的權利,包括商標權、專利權和著作權。IP具有的粉絲經濟是其商業變現的主要模式,正因其具備堅韌的粉絲群體,IP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逐漸被挖掘出來。
數字文化產業包括數字游戲等多個門類,但貫穿其中每個門類的核心則是IP,將IP和數字文化融合發展能夠衍生出大量的產品和服務,這些衍生品既包括數字文化部分,又滲透到旅游業、商貿業等其他行業。在數字文化產業中,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提升IP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傳播效率,使IP更具傳染力和吸引力,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壯大。在數字產品生產過程中,運用數字技術賦能IP產品,幫助IP以音頻、視頻、虛擬影像等更豐富的形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最大限度地調動消費者的視聽感官,使IP以更完整、更具感染力的形象展現出來,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增強數字文化產品的競爭力。不僅如此,通過游戲、影視等形式開發IP及其衍生品,特別是將其與消費品相結合,能夠帶動新產業的發展。可見,在數字文化產業鏈條上,IP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核心生產要素,如果電信運營商能夠充分挖掘IP,不僅能推動產業生態鏈發展以及文化精神的傳承,為整個產業帶來持續的價值,還能實現整個產業鏈的一體化。沉浸式體驗
沉浸式體驗
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以文化IP為基礎創造了一個虛擬和實際結合的空間,讓人們可以互動甚至參與文化作品創作,從而體驗到更大的感官震撼和思維認同。目前,沉浸式娛樂已發展成為在體驗感、互動性、場景感等方面優勢極為突出的新興娛樂方式。
數字文化產業高效發展的內生機理在于數字技術、文化價值與創意拓展的有機融合,而沉浸式體驗則是積極促進三方面融合創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數字文化產業中,沉浸式體驗的邊界不斷延伸。沉浸式體驗借助VR、AR、MR等技術,通過場景感營造、故事線構建和互動活動設計等,突破地理、空間場所等硬要素限制,注重氛圍、體驗等軟要素,正不斷融入文化產業中,并以此來增強用戶的黏性。沉浸式體驗在數字文化產業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提升了數字文化在產品及服務方面的場景體驗感,顛覆了單一傳統服務方式;二是沉浸式體驗自帶IP,能夠為體驗產品引流;三是沉浸式體驗產品及體驗項目的營收比傳統項目高,能夠促進數字文化產品及服務提質增效。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消費者對于品質性、體驗性消費內容的需求不斷增加,而沉浸式體驗恰好能夠滿足這些需求。不僅如此,目前線下的商業空間發展正面臨重新升級和改造的問題,在該過程中對IP和內容的引用方式及引用質量有著超高要求,而沉浸式創新性的服務、顛覆性的展示方式以及自帶流量的屬性對文化商業空間引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將沉浸式體驗與文化資源串聯起來,解決沉浸式體驗技術壁壘、深化沉浸式技術與文化資源的連接等重要問題,則是運營商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場景重現
場景化是通過將空間、場所、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元素融合形成具有主題性、體驗性和社群性特征的場域與情境,在場景的構建中,除了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人與場景的融合,即實現人與場景之間的交互性。
近年來,隨著文化內容和數字技術的融合發展,新興文化場景迅速崛起,在文化產業內形成了獨有的數字化場景。數字文化場景體現了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原有基礎上拓展了市場空間,也創造了更高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是數字技術在文化生產領域的創新應用。在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場景化構建在提升用戶體驗、文化內容展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場景化的空間構建能夠推動數字化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營銷活動,通過在特定的場景展示產品和服務,能夠使消費者與既定的文化內容、文化情緒及文化價值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吸引目標受眾并推動消費。文化場景中的數字化功能能否完整、順暢地展示出來,很大程度取決于網絡基礎設施是否完善,且場景中網絡帶寬的高低、網絡連接的快慢均會影響用戶體驗,因此,在文化資源場景化過程中運營商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運營商如何助力數字文化產業
內容上,基于數據分析跨界合作打造“超級IP”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且各地文化資源分布不均,運營商要做好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推動者角色,就必須堅持開放合作,通過跨界合作,更多地匯聚產業鏈,打造出更大的產業生態,從而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源實現優勢互補。運營商可以與文化資源的擁有者與創造者合作,推動數字技術和網絡資源與文化內容深度融合,進而推出更具話題度、更優質的IP;運營商獨有的數據優勢也能為打造“超級IP”帶來巨大的優勢,比如,運營商可以通過用戶數據分析了解用戶的興趣和行為,從而為數字文化產業提供市場洞察和決策支持,為用戶提供針對性的數字文化內容,并有助于內容創作者更好地了解受眾需求,進行內容優化和創新。
形式上,利用數據優勢提供推廣與營銷支持
運營商可以利用自身的用戶基礎為數字文化內容提供推廣和營銷支持,為優質數字文化產品及服務提供分發平臺,幫助內容創作者增加曝光度和用戶群,將數字文化內容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例如,與當地政府合作,在電信用戶到達新城市時,在給用戶發送歡迎短信時,適當為當地優秀的數字文化產品定制宣傳內容,讓旅客能夠更快、更精準地了解當地的數字文化特色產品,從而起到更好的宣傳作用。運營商還可以利用自身領先的技術為數字文化產品及服務打造全新的宣傳、展示和銷售途徑。當前,數字文化產業的新場景建設仍存在完善的空間,運營商可以為其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讓新技術賦能新場景,為數字文化展示、宣傳和銷售渠道等方面提供新選擇。
保障上,完善基礎設施,創新數字技術
網絡基礎設施完善與否將影響用戶體驗數字化產品及服務的滿意度,快速的互聯網連接對于數字媒體的傳播和使用至關重要。運營商可以提供高速、穩定的網絡,為數字文化產業的內容傳輸、交互和體驗提供充足支持,確保用戶在享受產品和服務時擁有最佳的體驗,滿足日益發展的數字文化產業對于數據傳輸和流量增長的需求。
數字技術的不斷更迭是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永恒動力,5G、VR、AR等技術應用可為用戶提供全新的數字文化體驗,同時增強了數字文化產業的競爭力。運營商應大力加強5G、VR、AR等技術應用,打破數字技術與文化內容結合并不緊密的現狀,不斷探索這些技術還能在哪些新的文化場景中打造出全新的體驗,以更新穎、更沉浸式的方式展示文化內容,在豐富智能技術實際應用的同時,為消費者帶來更愉悅的文化體驗。同時,加大新技術研發力度,為數字文化產業創造更多發展機會,推動新型數字文化形式出現。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
聯系我們
電話:13944999193
聯系人:秦夢田
地址:長春市南關區生態大街3777號明宇金融廣場A4座1009室